岁月添新 ,春满山河 。1月22日大年初一,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系列报道《匠心·筑梦》,寻找不同行业背后那些大国工匠的故事 。节目首期聚焦人生就是搏电气集团人生就是搏电机有限公司从事水轮机装配30余年的老工匠——全国人大代表、水轮机装配高级主任操作师崔兴国 。报道内容如下 。

水轮机是水电站的核心设备之一,被称作水电站的“心脏”。过去数十年间 ,从葛洲坝到三峡再到白鹤滩,我国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成就举世瞩目 。这些进步背后 ,离不开水轮机工艺精度的持续提升 ;而这种精度 ,也是崔兴国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

“顶盖(同心度)现在是20道(0.2毫米) ,还要需要再调整一次 。我们要争取做到调整到10道以内 。”
临近年关 ,在装配车间内 ,崔兴国和同事们正在对一台刚组装好的水轮机组导水机构进行测量 。导水机构上方的顶盖直径达5.8米 、重量近80吨 ;组装完成后,上下两部件之间的圆心需要尽可能对准,同心度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 。这一指标对后续机组的安装运行极为关键 。崔兴国对第一遍测量后的精度不够满意 ,决定再做调整 。

“各方向我们把顶盖升高0.05(毫米)。你再来一点 。还没有动 、再来。好好好 ,我们再去测量一下。”“这次计算出来以后同心度在0.05毫米 ,就是完全达到我们精品指标 。”
一个月前 ,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这16台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 ,全部为我国自主研发制造,被誉为世界水电行业的“珠穆朗玛峰”。从三峡到白鹤滩,崔兴国参与了其中大量机组的装配工作,开创了多种独特的操作工艺 ,也见证着中国水电事业的进步。

“在三峡的时候 ,我们的研发能力处于巨型转轮、巨型水电机组的一个启蒙阶段。那么到了白鹤滩的时候 ,它已经实现了研发和制造的引领阶段 。不断在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每一座电站是代表国家一个国力在提升 ,我们才有能力去建设这个 ,所以感到很自豪 。”
数十年的积累,也让崔兴国练出了一手绝活 。仅靠手指抚摸关键部件的密封面 ,他就能找出上面的瑕疵 。

“这个地方出现任何高点或低点,它都会造成我们整个试验失败 、出现漏水 。肉眼一看上去以后 ,我们很难发现它有问题。我们靠啥呢?靠我们的手指,慢慢地滑动去感受它。静下心来 ,用心去感受它 。你看这个地方它就有一个高点 ,很微小 ,你试试看。
“其实我们钳工的手本身应该有很多老茧 ,手这个地方一定要(保持好)柔嫩 。基本上在0.01毫米到0.02毫米这种坏的(地方)我们都能感觉出来。可能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逐步去感受到。”

除了32年超长工作经验积累出的手上功夫 ,如今崔兴国在工作中也用上了更多的高科技 。在出口坦桑尼亚的朱利诺水电站蝶阀装配现场 ,一台厂里花费近300万元购买的激光跟踪仪 ,让他们的测量工作变得轻松又高效 。
“测出来的数据是6529.547(毫米),它测量的精度已经达到了微米级别了 。(未来)如果实现了虚拟装配以后 ,我们给它取这个名称叫“终结装配” ,它在砸我们自己的饭碗 。但是其实它在解放工作 ,让我们去干更高层次的工作 。”

崔兴国说,高水平的进步必须依靠不断创新,让新技术和新人才顶上来 。还有5年退休的他 ,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推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 ,未来实现水电机组的批量流水线生产 。车间内 ,工厂还专门设立了一间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一批80后青年人才正在老师傅们的“传帮带”下脱颖而出 ,成长成为各个方向的领头人 ,挑起水电机组装配的大梁。

“这三年我觉得最骄傲的不是我自己,而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成长,他们的未来远会超过我的 。”

崔兴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门上新贴了一副对联 :精益求精 ,铸国之重器 ;无私奉献 ,攀水电珠峰。横批:大国工匠 。
春节将至 ,这天下班后 ,崔兴国带着徒弟们一起去火锅店提前吃了顿年夜饭。卸下一年的辛劳,师徒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明年(2023年)我希望我们把装配的水轮机产品干得更加顺利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干 。祝大家新年快乐,大展宏图!”

“啥子叫工匠精神 ?就是持之以恒 、不断雕琢我们的产品 。一定要用我们的产品 ,我们一流的产品、我们引领世界的产品 ,来塑造我们整个职业人生的尊严。”崔兴国如是说。